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用药指南

警惕代谢综合征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隐形杀手

发布时间:2023-05-29   作者:朱亚男   来源:药剂科   点击数:415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精神障碍患者中有40.9% 罹患代谢综合征,而一般人群中为23.7%,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Ms患病率高达未服药患者患病率的3倍。

一、不知不觉中的危机

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

代谢综合征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加重精神疾病症状,损害认知功能,增加精神疾病复发风险。


二、危险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两方面。


疾病方面:从遗传角度来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本身和代谢综合征重叠,具有同源性。此外,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失眠、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有引起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在药物方面:服用抗精神病药会导致食欲增加,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引起糖代谢异常。在疾病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发生,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药物因素:多种受体途径影响,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SGA)相比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FGA)更易影响代谢。


①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拮抗多巴胺(D2)受体可增强5-HT2C介导的食欲增加,同时拮抗组胺(H1)受体也可导致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②拮抗中枢与外周毒蕈碱受体(M3)和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


③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去抑制导致糖脂代谢异常,增加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易影响代谢以奥氮平和氯氮平最为突出,喹硫平和利培酮的风险次之,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鲁拉西酮、齐拉西酮的代谢风险相对较少。第1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和奋乃静在我国仍广泛使用,氯丙嗪对H1受体有很高的亲和性,引起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的风险较高;相对而言,氟哌啶醇和奋乃静的代谢风险较低。


三、诊断及依据

若患者满足下列症状标准3项及以上,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四、治疗

202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发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提倡依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患者的代谢综合征进行分层管理。该共识依据代谢综合征5项诊断标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划分为高风险人群、临界人群和代谢综合征人群3类,对不同程度的患者的代谢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干预推荐。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分层

对于高风险人群和临界人群的代谢综合征管理,主要是预防为主。其中,改变生活方式是第一位,在改变生活方式无效时,需要调整药物选择。在评估精神症状和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临界人群应尽量选择低代谢风险的抗精神病药治疗。高风险人群应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选择用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措施与步骤包括:换用低代谢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参照药物说明书和指南推荐选择临床换药方法、换药方案沟通。在药物干预方面,措施主要包括低代谢风险抗精神病药、降糖药和其他药物。在添加低代谢风险抗精神病药方面,需要考虑在获益同时多药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在添加降糖药方面,应联合专科医生共同决策,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此外,托吡酯、金刚烷胺、奥利司他、褪黑素、西布曲明和瑞波西汀等也是可行的选择,但是目前循证证据尚不充足。


五、对于精神分裂症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关键点在于预防,防患于未然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方面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特别是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要进行个人风险因素和家族史的评定,随之在生活中要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忌烟酒。


2、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每3月全面检查一次)体重、腰围、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尽早干预。


3、如果观察到代谢指标改善不明显时要考虑换药治疗,常规来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发生率较第一代明显下降,但却更易引起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而换药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这时要兼顾病情的稳定及代谢风险,权衡利弊制定最佳药物方案。


只要大家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危害,做好预防,出现时积极应对,就可以将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降到最低。


下一篇:药物动态 第8期     上一篇:药物动态 第7期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