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170课 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应对?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陈方方 心理治疗师   来源:院感科   点击数:2641

在儿童和青少年的诊室中,很多家长会向医生反映自己家孩子的身上总是出现一些划痕,或深或浅,或者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会打自己或者锤墙、撞头,当谈及这些伤痕时,孩子们总会回应道:我只是太痛苦了,好像也并不是真的想要寻死,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表达或者释放这种痛苦。在临床上,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一、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杀一.jpg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动机的情况下直接对身体组织的故意伤害,最常见的方式有抓伤、咬伤和击撞伤,这种行为常不被当下的社会文化所认可。

在中国,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检出率高达24.7%,而且,该行为的发生率在青春早期呈现出上升趋势,青春中期稳定发展,青春晚期呈现出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NSSI行为在精神障碍患者中也很常见,其中,该行为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4.3%,女孩实施该行为的概率要大于男孩,男女自伤行为发病率的比例约为1:4。

诊断标准

近年来,鉴于该行为的高检出率,《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其列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提出明确的诊断标准,标准如下:

A.在过去一年内,有5天或更多,该个体从事对躯体表面的可能诱发出血、瘀伤或疼痛(例如,切割伤、刺伤、击打、过度摩擦)的故意的自我伤害,预期这些伤害只能导致轻度或中度的躯体损伤(即没有自杀观念)。

B.个体从事自我伤害行为有下述预期中的1个或更多:

1.从负性的感觉或认知状态中获得缓解;

2.解决人际困难;

3.诱发正性的感觉状态;

C.这些故意的自我伤害与下述至少1种情况有关:

1.在自我伤害行动的不久前,出现人际困难或负性的感觉或想法,例如,抑郁、焦虑、紧张、愤怒、广泛的痛苦或自责;

2.在从事该行动之前,有一段时间沉湎于难以控制的故意行为;

3.频繁地想自我伤害,即使在没有采取行动时;

D.该行为不被社会所认可(例如,体环、纹身、作为宗教或文化仪式的一部分)。

E.该行为或其结果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妨碍人际、学业以及其他重要功能方面。

F.该行为不是仅仅出现在精神病性发作、谵妄、物质中毒,或物质戒断时,在有神经发育障碍的个体中,该行为不能是重复的刻板模式的一部分。

该行为不能更好地用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来解释[(例如,精神病性障碍、孤独谱系障碍、智力障碍、自毁容貌症)、刻板运动障碍伴自我伤害、拔毛癖(拔毛障碍)、抓痕障碍(皮肤瘙痒障碍)]。

二、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杀二.jpg

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试图来理解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是和他们的痛苦体验密切相关,其中,经验回避模型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原因在于,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逃离或者回避不想要的痛苦情绪体验。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痛苦情绪体验不仅来源于个体内部,也常和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影响有关。因此,Nock等人提出二因素-四功能模型,该模型从“个体-人际”和“正强化-负强化”两个纬度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功能进行划分。

如:

A:我只是感觉当时太生气、太难过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好过一些,所以我就割伤了自己,那一瞬间我感觉非常轻松——个体-负强化,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能够减少痛苦的情绪体验;

B:我只是感觉我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够掌控些什么,至少在自我伤害的时候我是可以感觉到自己是有存在感的——个体-正强化,即青少年希望通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获得存在感;

C:除了在我伤害自己身体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是重要的——人际-正强化,即青少年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能够得到身边人的关注;

D: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试图来理解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是和他们的痛苦体验密切相关。


三、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帮助青少年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呢?


首先,我们需要表达对青少年痛苦情绪的认可,认可他们实施自伤行为的积极功能,即希望可以快速缓解痛苦情绪,认可他们想要减少痛苦情绪的愿望。青少年之所以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调节痛苦情绪,其常与自身不被认可的痛苦体验相联系,父母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不被认可的痛苦。

其次,帮助孩子学习新的情绪调节的技巧,替换原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模式:

a)转移注意力,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痛苦时,帮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如户外活动、感兴趣的事物;

b)肯定孩子每一次积极的尝试,并在尝试之后给予奖励,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采用一些适应良好的方法调节情绪,并在积极尝试后给予及时的强化(鼓励)。

c)青少年之所以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调节痛苦情绪,其常与自身不被认可的痛苦体验相联系,父母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不被认可的痛苦;

最后,如果以上方法无法有效改善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父母需要为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研究发现,辩证行为治疗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情绪易感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院心理治疗中心目前已开设辩证行为治疗技能训练小组并在持续招募中,该小组训练包括情绪调节、痛苦耐受、人际效能和正念四大模块。

该小组训练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能,提高青少年对痛苦情绪的耐受性,帮助他们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频率,过他们认为值得过的人生。

eff8134204ddd4c18993b6b7d346a3a2_1698207988424475.png


下一篇:第171课 多动症不只是小儿才有 关注“隐形”的分心者群体     上一篇:第169课 精神疾病与饮食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