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134课 躯体化障碍 一种无法被言语的“痛”

发布时间:2020-10-13   作者:副主任医师 汪莲籽   来源:院感科   点击数:92311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该病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持续时间至少2年。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躯体化障碍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是难以言说的情绪所导致的躯体体验。患者以躯体疼痛或不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冲突,因为这些内心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无法被语言表达,或不被允许表达。

      幼年时我们遇到外界刺激会引起自然的躯体反应,这种自然反应通常仍会保留在我们的体内,如,羞愧即脸红,害怕-颤抖。应激来临,激素分泌,会引起一系列反应,消化、循环、免疫、内分泌、皮肤、呼吸和心脏等在情绪压力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而个体的成熟,即体现于个体能使用语言描述体验,逐渐取代躯体自然反应。如果儿童未能在养育者的帮助或允许下逐渐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可能倾向于用躯体形式(生病)或行动来代替语言,这种自动化的躯体反应便会成为情绪波动时常用的表达方式。个体若习惯性选择用躯体反应来应对压力,有可能发展成躯体化人格。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治疗联盟。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和诉述。应该告知患者他是罹患了一种疾病,并以积极的态度向患者叙述躯体化障碍的各种表现。指出目前没有依据证明躯体疾病导致患者的不适,而患者的不适可能和应激有关,帮助病人获得内省。同时与病人的家庭建立良好关系,让他们理解症状,促进患者改变。

      其次,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

     (1)支持性心理治疗 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

     (2)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3)认知治疗 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4)森田疗法 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

      最后,躯体化障碍患者常常会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可酌情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对症治疗。



下一篇:第135课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患者的护理     上一篇:第133课 怎样合理对待孩子对网络依赖

联系方式